从三靠村到明星村的蝶变略记湖南长沙县黄龙新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黄龙新村 走进湖南长沙县黄龙新村村委楼,令人耳目一新,整洁的楼房绿荫簇拥,鸟语花香之间,咫尺之遥有幼儿园孩子的笑声,也有在宽敞的林荫道上散步的老人。黄龙新村位于省会
黄龙新村
走进湖南长沙县黄龙新村村委楼,令人耳目一新,整洁的楼房绿荫簇拥,鸟语花香之间,咫尺之遥有幼儿园孩子的笑声,也有在宽敞的林荫道上散步的老人。黄龙新村位于省会长沙市东郊约20公里处,东临黄花国际机场,西接黄花工业园区,南抵机场高速公路,北面长永高速公路、319国道穿村而过。从地理位置来看,黄龙新村可谓得天独厚,这无疑是黄龙新村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更重要的因素在于人,黄龙新村村支两委班子起到了中流砥柱的领头作用。20世纪80年代,黄花镇黄龙新村在村党总支部老书记王再德(黄龙新村党总支部下辖村工商事业党支部、农业党支部、老年党支部。2014年换届后王再德任黄龙新村党总支部第一书记)等村干部的带领下,大力发展村级企业,开展新农村建设,使得黄龙新村的发展变化在全国都有目共睹。“黄龙新村能有今天的巨变,党员干部尤其是作为村支书的一把手,其模范带头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该村村民对本刊记者说。
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
在农业大省湖南,能达到黄龙新村的经济水准和生活水平的村庄,绝对屈指可数。资料显示,全村总面积约8.7平方公里。黄龙新村有21个村民小组,1047户,3650人;有党总支1个、党支部3个,党小组党员149名。目前,黄龙新村全村98%以上的农户盖起了楼房,高档家用电器大量进入普通人家,三分之二以上农户拥有私家车,宽带网有线电视到家入户。黄龙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和全国文明村。从部分国家领导人到全国各地乡镇,乃至一些外国嘉宾,来黄龙新村指导、参观、学习的人数以万计。
如果不熟悉黄龙新村的发展历史,很少有人会想到,如今如此富裕、繁荣、文明、和谐、秀美的黄龙新村,在20世纪80年代,竟然也是像当时的许多村子一样是“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花钱靠贷款)。回忆当年的黄龙新村,在该村任村支书长达38年的王再德对本刊记者说,1976年秋,他被选为黄龙新村党支部书记时,村里的条件堪称艰苦,村民们一年忙到头,但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当年,王再德向当时的公社党委书记提出要求:“我当村支书,不干则已,要干就要干十年!”面对公社党委书记诧异的目光,他解释说,要实现全村脱贫致富,没有十年时间不可能有效果,半途而废的事他不干。
王再德担任村支书以来,将全部心思倾注在黄龙新村致富发展思路的谋划和落实上,“我就是为全体村民服务而来的日日夜夜都想着怎样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王再德说,他和其他村干部始终把“发展”作为实现民富村兴目标的金钥匙,通过不断发展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增强村级经济实力,促进农民增收。
只有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才是最有说服力的。以王再德为首的村支两委清醒地认识到:要使黄龙新村脱贫致富,改变过去一穷二白的面貌,光靠种田不行,必须大力发展村级企业,才能带动全村经济的大发展。说起过去为了办村级企业“跑资金”的辛苦,王再德仍然历历在目。他和其他村干部上省城、访亲友、入部门、找项目、争贷款,相继办起了镀锌厂、电力线路金具厂、机械厂、邮电器材厂、空心砖厂、搓合式稳压器厂等企业。
为了提高村办企业的效益,王再德和其他村支两委班子成员酝酿了一个奖罚措施:采取集体经营、分厂核算、自负盈亏的办法进行管理,实行“三定一奖罚”制度,即定人、定任务、定报酬,超产奖励,未达目标罚款。稳打稳扎经营,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稳步发展。这一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家的干劲足了,都把村办企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在干,村办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效益越来越好。”
王再德认为,光有村办企业,还不足以让全村村民致富,还得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推进农民创业。为了带动村民创业,在大力发展集体企业的同时,村支两委采取土地承包租赁费用减免、邀请专家免费进行技术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党员“一对一”帮扶等多项措施,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和农民创业,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每年对个体大户、创业明星进行奖励,充分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
在村支两委的引导和示范带动下,黄龙新村的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村民致富的又一重要渠道。“你到村里去走走看看,处处可见小康人家,还有不少富裕家庭呢!”王再德介绍说,截止2015年年底,全村有个体户200余家,有170多户搞运输,有300多家各类门店、私营企业18家、种养大户28户,其他专业户40多家,还有几家在外搞建设承包,成了“亿元户”和“千万元户”。
文章来源:《海洋湖沼通报》 网址: http://www.hyhztb.cn/qikandaodu/2021/0423/937.html